張玉甫 本報記者 董偉《中國青年報》(2014年12月20日01版)
  從志願者手中拿到三張“地圖”,剛大學畢業在河南鄭州一家私企工作的小靜不禁感慨:“終於找到組織了!”看到“地圖”上繪製的卡通代言人“小鄭正”,小靜直誇“萌萌噠”。
  小靜拿到的“地圖”,是團鄭州市委為加強服務型團組織建設,以22個“青春家園”、339家“紅色網絡教育家園”、155台“愛心水站”為坐標繪製的卡通版分佈圖。三張“地圖”在11月28日正式推出後,立刻受到廣大青少年的歡迎。
  “青春家園”擦亮“微服務”
  12月13日下午,雖然天氣寒冷,小靜還是按照“地圖”上標註的地址,去了“青春家園”,她說:“幾百份真實的會員資料供我們尋找緣分,還可以跟現場有共同興趣愛好的朋友一起活動,避免了彼此尷尬的局面。”
  這是鄭州團組織定期為單身青年搭建的情感交流平臺——“浪漫約會吧”,通過“美麗鄭州、牽手幸福”鄭州單身青年“走進航空港”、“走進產業集聚區”、“走進社區”等系列交友聯誼活動,鄭州團組織在服務單身青年婚戀交友的同時,也讓這些青年感受到城市的快速發展。
  “浪漫約會吧”只是“青春家園”服務陣地的縮影。鄭州“青春家園”秉承“不為我所有,但為我所用”的陣地建設思路,依托社區、企業、青年社會組織等青年聚集地,把活動、項目、人員、資金打包整合、集中服務,引入社會化運作模式,用“微服務”,擴大青年工作的覆蓋面和影響力。
  截至目前,鄭州團組織共建設“青春家園”服務陣地22個,開展了“雷鋒超市”、“青年志願者隊伍”、“消防體驗中心”等多個特色服務項目,實現一園一特色。
  在22個“青春家園”里,由鄭州青少年綜合服務大廳改名而來的“鄭州共青團青春家園”,還設立了多功能服務窗口、12355、新媒體中心、希望書屋、公益性活動平臺等。目前,該“家園”共接待青少年兩萬餘人次,接受善款及物資總價值100餘萬元,資助200多名貧困學生,使1萬多名留守兒童和農民工子女受益,受理32起青少年維權申請,幫助400多名青年就業。
  “走進紅網、健康清朗”
  在三張“地圖”里,分佈最密集、標註最詳細的是“紅色網絡教育家園”。鄭州市自2012年開始打造的這張“紅網”,從區級、農村、社區、學校、非公企業等層面選點佈局,對黨員群眾進行教育服務,受到廣泛好評。
  為了讓廣大青少年也用好“紅網”,今年下半年,團鄭州市委開展了“鄭州市青少年走進紅色網絡教育家園”活動。截至目前,鄭州市339家“紅色網絡教育家園”已全部開設了方便未成年人使用的“四點鐘課堂”,附近的網格青年志願者也全部作為“紅網”的志願者幫助孩子們學習。
  在上街區金華小學的“紅色家園”,五年級一班學生王藝博熟練地點擊校園網站,高興地說:“我們平常參加活動時的照片,都可以上網查到,網絡家園記錄了我們在學校的美好時光。”
  金華小學校長尹利芬介紹,該校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占學生總數的2/3,這部分學生的家長忙於打工或者受家庭條件限制,課餘、周末、寒暑假一到,孩子就處於無人看管的狀態,有些甚至逗留網吧沉迷網絡游戲。
  “建立‘紅色網絡教育家園’,讓這些孩子們有了好去處。”尹利芬說,“紅色網絡教育家園”營造了紅色教育的氛圍,宣傳健康上網、綠色上網的理念,加強了對廣大青少年的引導,一定程度上扭轉了部分孩子的不良習慣,解除了家長的後顧之憂。
  不僅是孩子,一些進城務工青年也逐漸成為“紅網”的常客。在東方社區附近工地打工的陰留強拿到團鄭州市委發放的“地圖”後,看到東方社區里恰好設有“紅色網絡教育家園”,就約工友一起去上網。
  臨走時,陰留強問工作人員“多少錢”,得知是免費上網,他驚喜地連聲稱贊。管理員說,不少建築工地上的務工青年經常晚上到“家園”來,為此,他們延長了開放時間,以吸引更多外來務工人員參與。
   “愛心水站”成為亮麗名片
  “不只上網免費,我還喝過你們的免費水呢!”陰留強說。
  陰留強說的“免費水”,是鄭州團組織採取社會化運作方式和青年志願者聯動的公益模式,於2012年8月實施建設的愛心直飲水站。在三張“地圖”中,愛心直飲水站也是其中之一。
  如今,“地圖”上標註的155台愛心直飲水站已全部投入使用,共為廣大市民提供用水16萬餘桶。愛心水站在團市委的監督下,由社會愛心企業具體負責日常運營管理維護,所有費用均採取社會化方式募集,主要分佈在市內廣場、公交站台、人行天橋入口處等人口密集場所。
  在街頭設立愛心水站,不僅解決了進城務工人員、環衛工人、交警、交通協管員、中小學生等的免費飲水問題,也成為鄭州團組織重要的宣傳陣地。
  以“用青春為鄭州點贊”、“鄭州青年榜樣”、“我為核心價值觀代言”、“奮鬥的青春最美麗”等為主題的宣傳海報,不斷出現在愛心直飲水站,成為鄭州團組織在城市街景中的一張亮麗名片。
  “隨著改革的深化和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,越來越多‘單位人’變為社區人,企事業單位、機關、學校留給共青團工作的空間已越來越小,基層團組織的許多傳統工作項目,也逐漸被日益完善的管理和服務設施取代。”團鄭州市委書記張艷華說。
  張艷華介紹,在此背景下,青少年流向與分佈發生了巨大變化,新興的青少年群體散落到城市的各個角落,卻又游離在傳統團組織的架構之外,這對城市共青團傳統的組織網絡和活動體系、服務體系都提出了新挑戰。
  於是,如何進一步發揮共青團創新項目的吸引、凝聚作用,成為鄭州團組織著力解決的問題。“利用‘青春家園’、‘紅色網絡教育家園’、‘愛心水站’為品牌和載體,製作三張‘地圖’,主動尋找散落在城市角落的青少年,鄭州團組織正積極探索建立適應時代特點、體現社會功能、服務青年需求的新型服務陣地,大力加強服務型團組織建設,使各級團組織成為聯繫和服務青年的堅強堡壘。”張艷華說。  (原標題:鄭州:三張“地圖”找到團組織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j43ljsuu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