延遲退休似乎已經到了箭在弦上、不得不發的地步了。據北京晨報報道,人保部副部長胡曉義表示,所謂漸進式延遲退休年齡有三方面內容,第一是有一個預告期,提前幾年告知社會;第二要分步驟,可能會考慮從現在規定的退休年齡最低的群體開始;第三,要“邁小步”,以“一年提高幾個月”這樣的方式,一步一步來,用較長的一段時間逐步完成平穩過渡。
  胡曉義認為,漸進式延遲退休年齡符合我國實際。
  的確,延遲退休年齡符合國際慣例,漸進式延遲退休年齡又符合我國實際,看來有關部門是經過深思熟慮的。延遲退休確實是應對老齡化社會的普遍做法,但假如這是一件必須要做的事情,那麼,怎麼做好就顯得很重要了。
  從常理上說,延遲退休當然得從“最短的那一截”開始補起,從短的開始補起效果也最明顯。我們國家現在的平均退休年齡是51.2歲,比國外一些發達國家年輕了10歲,所以只要把下麵的人群往上補了,立馬就能跟上國際水平。
  問題是,退休年齡最低的群體都有哪些人?依中國人的個性,人但凡有個比較安逸穩定工作的,是不會輕言退休的,剩下的就是那些從事實在吃不消乾的活的人,這中間,高危行業從業者占了一小部分,而乾體力活的人則是主力,比如在建築工地上背沙袋的、馬路上掃大街的、打零工的,這些活他們50歲時能幹,但60歲的時候再讓他們乾就有點不人道了。
  當然,也有專家建議,實在乾不動的時候,男的可以去養老院做園林義工,女的給老人洗衣服啊做點編織,多好啊。專家自然是屬於希望延遲退休的那一類人,不是有院士說要活到老乾到老嘛?但專家可能不會告訴你,乾到那麼老,究竟對社會還有多大的貢獻,而社會又要額外承受多大的負擔。
  政策制定者說政策不針對某個特定人群,是作為社會的總體政策來研究的。但不能否認的是,一項政策,不同的人群,感受到的溫度是不一樣的,有些人感受到的是溫暖,有些人感受到的則是寒意。政策這一刀切下去的時候,其實可能已經把不公平帶到了人間。
  政策的制定者們或許該往這方面想想:計件制工人是如何一天十幾個小時在生產流水線上揮汗如雨的;烈日下清潔工、鋼筋工、水泥工又如何在用透支生命的方式積攢未來的。他們並不指望退休以後拿個碩大的紅包,只是希望在他們還能幹得動的時候做了他們該做的事,然後社會能給他們一個合理的回報。
  發達國家產業層次高,勞工保障完備,哪怕是乾體力活的,也不可能累得跟驢一樣。在他們那,超過8小時的,員工跟老闆急;在我們這,低於8小時的,員工都不好意思面對老闆。如果這也是一種國際慣例,那麼在退休年齡向他們看齊的同時,勞工福利是不是也應該向他們看齊?你不能對一個幹了二十多年重體力活的人說,你看人家能幹到60歲,你們也應該這樣。
  在生存的危機面前,搬弄什麼多繳一年以後多領多少養老金的算術題,也是一種對民生的漠視。
  (原標題:邁小步,還得走對路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j43ljsuu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